你喝的水就一定健康嗎?是不是應該上一套水處
日益惡化的環境,層出不窮的水污染事件,自來水從水廠出來時,如特殊意外是達到飲用水標準的,但是從出廠到入戶,由于管理制度、人的意識問題、水源問題及區域破壞等各種問題,導致水質下降。是怎么下降的呢?下降后的水還是飲用水標準嗎?
地域不同,水源地的突發性污染風險不同
2018年5月無錫市民發現家中自來水有難聞的氣味,調查發現是由于入夏以來干旱少雨,太湖湖水被提前暴發的藍藻所污染。
2019年7月福建紫金礦業發生酮酸水泄漏事故,造成汀江部分水域嚴重的重金屬污染,企業瞞報9天才發布公告。
2021年4月蘭州水務集團檢測出水中苯含量嚴重超標,后查明是蘭州石化管道原油泄漏所致。
這些案例都是等我們喝了好幾天臟水以后才得知,為什么還是會喝到呢?衛計委要求:2015 年起,全國直轄市、省會城市對全部 106 項,地、縣級對其中 42 項常規項要實現每月檢測監控,對其中最重要的 9 項,渾濁度、細菌、氯含量等,要做到每天、甚至實時監測。但是按標準水廠水質是每月檢測一次,如果中間突發狀況,無法及時監控。地、縣級城市只檢42項常規項,如果發生常規之外的污染……恐怕很長時間都不會發覺。
從自來水廠到入戶,會發生什么?
為了防止水在出廠到入戶這段管網中滋生細菌,水廠都要往水里加液態氯,氯和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,具有強氧化性,是便宜又好用的殺毒滅菌方案。 國標要求氯在出廠時含量須在 0.3mg/L 到 5mg/L 之間,經過中間輸送過程的揮發,入戶時不能低于標準(0.05mg/L)。一般超過 0.3mg/L 人會感覺就有淡淡的氯味,超過 1mg/L 就比較嗆造成不適。理論上氯是對人體有害的,但是任何拋開劑量,危害就微乎其微了。近年來又有研究人員發現:氯與自來水反應的三氯甲烷可能致癌,但這并沒有明確的實驗結果出來。只能說入口的氯當然越少越好。
大部分鋪設的輸水管道用的是銅和鑄鐵管,十年以上就會出現嚴重的腐蝕生銹現象,后來改用鍍鋅鋼管,也僅是不易氧化,防銹效果略好一點而已。從 2000 年起我國已經禁止了鍍鋅管的使用。目前 80% 的用的是 PPR管材,PPR 是一種無毒無害的塑料,耐腐蝕性強、壽命長。有些醫院、或者家里裝修用的是更貴的不銹鋼管,也沒多大問題。
但是一些建成時間比較久的老小區可要注意,敲敲你家的入戶水管,發出鐺鐺金屬聲,可就不妙了,你家的水質就極有可能影響到人的健康了。
遇上二次供水與人為破壞
住在十幾層的高層住戶,需要小區自行“二次供水”。二次供水有兩種方式,有些是在地下室用變頻高壓的水泵,時時刻刻加壓向樓頂供水,這種方式比較潔凈。但是另一些的住宅則是把水抽到樓頂,在樓頂建蓄水池,靠自然水壓向下供水。很多樓頂水箱的清潔保護是由當地物業負責,管理水平非常令人擔憂,有的常年不清洗,積累了大量的泥垢和污物,有的水箱封閉措施不好,進入一些蚊蠅、紅蟲和死老鼠,本來已經出廠時被消滅的細菌,這里再次滋生。二次供水的水箱可以說是目前導致入戶水質下降最危險的環節。
有些小區會收集區內的生活廢水,簡單處理后,走單獨管線供馬桶沖水使用,這種水叫「中水」,是一種節水也省錢的好辦法。